□本報記外接式硬碟者 李淼
  找出真貧後,精準扶持mSATA最為關鍵。精準到戶這“是後一公里”如何打通?對於全省來說,還是個亟待探索的難題。
  今年2月,廣元市利州區先行先試,拉直誰來扶、褐藻醣膠幫什麼、怎麼幫三大問號,率先啟動“私人定製”式精準扶貧模式,一攬子制度設計和改革方案接踵出台。
  在省扶貧移民局局長張谷看來,利州區新竹買房的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。
  A
  “誰來扶”最得力?精準責任,300記憶體0幹部包帶到戶
  眼瞅著就要採收上市,利州區龍潭鄉曙光村貧困戶張子奎發現,自家番茄葉子突然捲得厲害。“李區長,派人來看看喔!”電話那頭是副區長李興鴻。不久,農技員便送“醫”上門,番茄安然無恙。如今,張子奎每天往城裡市場運番茄。
  貧困戶給區長派任務?李興鴻是張子奎的扶貧包帶人,對這類“任務”早已習慣。
  利州5838戶貧困戶,都有這樣的得力幫手隨時準備“出手”。
  利州區區委書記趙文嶠說,按傳統方式抓扶貧,跑冒滴漏嚴重,短板永遠補不齊。今年2月,啟動了“3000幹部包萬戶,帶領群眾奔小康”活動,幹部主導精準扶貧,利州扶貧進入“私人定製”階段。
  “全區3109名幹部總動員包帶萬戶群眾,尤其關註5838戶貧困戶。”利州區委常委殷扶炯介紹,此舉將“滴灌管道”首次覆蓋全區、鋪到最前沿,成為突破扶貧“最後一公里”的最有力載體。
  利州幹部的電話號碼不再是秘密——每個貧困戶房牆上都有張“連心卡”,包帶人的聯繫方式、幫扶內容,一目瞭然。
  “高調掛牌幫扶,既是責任,更是壓力,老百姓盯到的。”利州區扶貧移民局局長趙榮坦言。
  壓力來自精準責任:要求一年打基礎,兩年大變樣,三年脫貧奔小康;一幫三年、梯次推進,對象不脫貧,責任不脫鉤。“具體任務就‘四包一帶’,包規劃制定、信息傳遞、思想解放、感情聯絡,最終把大伙帶出貧困線。”區政府辦幹部劉光志這樣給包帶戶介紹自己的新“業務”。
  幹部人人參與、人人被考核、依據考核結果實行獎懲——利州包帶幹部考核辦法已經出台。
  7月11日,到包帶戶王孝金家“上班”走訪的工農鎮幫扶幹部羅華章打趣:“我幫的給不給力,是獎是罰,全靠你打分。”
  B
  “幫什麼”最對路?精準規劃,項目量身定製到戶
  “過去扶貧項目按鄉按村漫灌式實施,雨過地皮濕,錢花不少,不見效果。”趙文嶠認為,扶貧供給必須把準貧困戶需求的“脈”。
  利州由此創新確立個性化扶貧思路,即根據扶貧對象的個人意願,精細規劃,量身定扶持內容。“我想在鎮上開個小商店,照顧娃娃讀書,也有點收入。”當包帶幹部白剛向她征求意願時,工農鎮小岩村貧困戶邵銀蓮很是詫異,這事我說了算?沒想到,白剛很快找到門面並幫著賒貨。小店歡歡喜喜開起來了。
  找窮根,開“處方”,因戶施策,成為利州扶貧關鍵詞。殷扶烱介紹,“貧困戶想乾什麼、能幹什麼、乾什麼能見效”是方向,“宜農則農、宜商則商、宜工則工”是原則,通過“群眾自己提、幹部幫助想”,4100多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完成產業發展規劃編製,殘疾貧困戶則瞄準基本生活困難。
  榮山鎮太山村賈萬貴因地制宜搞起食用菌,張子奎則利用自身技術邊種菜邊修起摩托車,光修車收入近2000元。
  記者發現,包帶內容五花八門,罕有雷同。張家3頭豬、50株核桃,隔壁李家也許就是5頭豬、30株核桃。“這就是‘私人定製’,項目要量身定製。”趙榮表示。
  80個貧困村還與80個部門點對點銜接,哪個部門幫哪個村,也是按“缺啥補啥”,重點幫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。寶輪鎮左家村交通設施落後,就安排區交通局包帶。短短兩個月,4公里水泥路就暢通山鄉。
  C
  “怎麼幫”解真“渴”?精準政策,特惠資金直補到戶
  7月11日一早,曙光村貧困戶程德遠抓起電話就急得直哭:農業局送的50只雞苗給野狗咬死完了!“別急!你還有3000元特惠資金備著呢,3天內給你補齊雞苗!”包帶幹部一邊寬慰,一邊請村主任陪程德遠去市場挑雞苗,然後到鄉財政所報賬。
  讓程德遠破涕為笑的特惠資金是利州精準扶貧機制的核心創新措施。區財政每年安排600萬元,按3000元/戶標準直補給已明確產業發展規劃的建卡貧困戶,每年補助2000戶,三年惠及全部貧困戶。這3000元只能由一般幹部用於產業為主的幫扶,縣級幹部和部門街道不得使用。目前,這筆錢已撬動部門投入2000餘萬元,農戶自主投入達300餘萬元。
  “貧困戶當前最缺的就是發展自己做得了、有收益項目的啟動資金。”趙文嶠覺得,給群眾一顆希望“火種”,極有必要。
  扶貧正成為利州各種資金和改革創新匯聚的窪地——不低於年度涉農資金的30%和不低於年度財政收入增長總資金的30%,直接投向貧困村、貧困戶,優先解決最緊迫問題;每年安排50萬元專項資金對貧困戶產業貸款全額貼息,貼息期限與產業見效周期同步;政府出資組建擔保公司為產業貸款全額擔保;引導社會扶貧資源1400萬元投入幫扶……“將精準扶貧和幹部幫扶機制結合點對點長效幫扶,探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,撬動各類資金整合投入,有效引入社會力量參與,細化扶貧開發責任推動縣級考核機制深化等等,利州扶貧經驗已成體系,符合實際,卓有成效。”張谷希望,利州有望為全省乃至全國扶貧開發探索一種新模式。
  (原標題:為5838戶貧困群眾“私人定製”脫貧良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r96zruh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